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⑤
发布时间:2021-11-09 浏览量:473次 来源:原创文章

我们在日常陶瓷创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有技法的有材料的也有烧制的。为帮助小伙伴们突破瓶颈,找到问题解决方案,艺享陶定期为你分享《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系列:

 

024.剥釉是怎么回事?

 

顾名思义,剥釉就是釉面剥落,这是另一种表现的收缩龟裂,其常规诱因是釉面在浸釉后受到刮擦。刮擦部位在烧成后出现较大的缝隙,裂缝中可肉眼看到素坯。除此之外,坯体表面上沾有少量油脂、汗液、可溶性盐类物质也会引起剥釉。

 

小Yi建议上釉前,用毛刷扫除坯体表面灰尘,上釉后不要直接拿坯,应待釉面干燥后轻拿轻放,并保证不被碰伤刮擦。

 

与024标题无关,国外艺术家陶瓷作品

 

025.烧成后,釉面为什么会失透?

 

失透是指透明釉由于析晶而产生乳浊状变化,这一现象常见于在釉层较厚部位。当在深黄色或红色陶泥表面装饰粉色或蓝色纹样时,钙、硅酸锌、硼酸钙,尤其是硼酸钙都容易析晶,乳浊会导致色剂不发色。

 

析晶现象出现在熔融釉料降温过程中(200℃左右)和釉料达到熔融温度后,但当高温釉料烧成温度降至900℃时,或低温釉料烧成温度降至750℃时,就不会再析晶了。保温时间越长,析晶程度越严重。当坯料含钙元素,釉料含二氧化硼时,二者结合并反应生成硼酸钙。 

 

 

因此,只要降低釉料中的二氧化硼含量就能减少硼酸钙生成量。无铅釉含有大量含硼熔块,其中二氧化硼含量超过低熔融温度釉中的含量,意味着使用无铅釉装饰坯体时更容易出现失透。解决方法有:

 

用低溶解度釉替代无铅釉,或在釉料中添加二硅酸铅熔块和5~20%高岭土(高岭土用量取决于釉料烧成温度)混合物。采用后一种方法时,需要注意金属物质释放情况。当素烧温度与釉烧温度相同时,素烧坯在釉烧环节呈现出惰性特征,即坯料中的钙元素不易浸出。因此,硼酸钙生成量相对较少。

 

 

在红色陶泥上釉料更容易出现失透现象,原因是红泥料中钙元素含量较高。解决方法一般是:缩短烧成时间,因为釉料只熔融状态下才会析晶。缩短保温时间,让釉料尽快冷却。在关停窑炉后,立刻打开通风孔,或将通风孔上方排气塞子拔掉20分钟左右。

 

另外,提高升温曲线将出现失透的坯体复烧一遍,并采取快速降温处理也可令釉面恢复原有透明度。增加釉料铝元素含量会增加釉料黏稠度,烧成温度不变,析晶数量明显减少。往釉料中添加少量铝或高岭土也可达到相同目的。其实,釉料失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