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陶艺里的情感意义
发布时间:2021-11-19
浏览量:1857次
来源:原创文章
确切地说,生活陶艺是指手工制作的,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陶艺作品,与传统陶瓷不同,生活陶艺作品有着独特的现代美学符号。
生活陶艺有别于传统的、以陈设欣赏为诉求的艺术陶瓷,也超脱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现代陶瓷产品,吸收了现代陶艺中的创意性情感特质。
瓷泥、陶泥是生活陶艺的基本媒材,这样容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釉色变化与烧成的不确定性为生活陶艺增添了一份神秘的美感。
随着现代人审美观念和消费意识的变化,陶瓷在生活中的意义也随之转变,呈现出来的不只是实用性器皿,而是注入了创作者情感的生活艺术品,同时也是满足使用者感官需求的一种载体。
创作和使用生活陶艺的过程中,人们从嘈杂喧闹的世界回归自然本真,给生活增加了情趣与愉悦,满足了浮躁社会稀缺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与现实中的人和物发生的各种联系,如喜怒哀乐等,这些带有特殊色彩的心理现象就是情感。简而言之,情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达的不同看法。
而以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粘土为载体的生活陶艺是一门情感化的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与人的感官、心理发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粘土自带的可塑性,创作过程中造型的丰富性、装饰的变化性是其它艺术形式所缺乏的。
生活陶艺作为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艺术,陶冶人的情感,给人们带来感官、触觉以及情感上的多重触动。让使用者、欣赏者产生不同的领悟。这也是生活陶艺为人们喜欢的重要原因 。
造型是陶艺最直观的呈现,是外部形态与内在功能的和谐统一 , 同时也是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的体现。生活陶艺正是通过造型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使用者的评价和体验感也会反作用于创作者对陶瓷的设计。
比如“石头”变成了花插 、雕塑装点了书房、墙面“画”满了泥浆...巧妙的创意带给使用者感官上的愉悦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这些作用的获得与陶艺作品的外部形态与内在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透过生活陶艺作品,我们也会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属性。材料、工艺、形态、功用的不同,所包含的情感意义也不尽相同。
陶瓷装饰有彩绘、刻画、雕刻、镂空等多种手法。其中肌理重视材料本身,保留或还原了粘土的自然状态与手工的朴拙感,作者为了追求粗放、朴拙或自然效果,往往会运用肌理手段来装饰器物。
肌理是物体表面诉诸视觉或触觉的组织构造。在陶艺创作中,一般指在坯体采用物质材料、制作手法和乐烧等工艺形成的表面效果,是材料、制作以及烧成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拉坯时的指纹、毫无章法的刮擦痕迹、随意洒脱的泥浆等都能体现生活陶艺所追求的以人为本的初衷。我们在使用或观赏这些手工器物的时候,也会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温度”和“情感”。
就像油画一样,彩绘也是以颜料(釉料)为材料,借助工具或用手直接在坯体表面绘制图案和画面,题材多样性也是现代生活陶艺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山川河流、人物建筑,也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随性。
情感功能在生活陶艺中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从造型上的感官享受,到精神世界的升华,而审美的过程也是情感获取的过程 。
我们说的情感功能,是指除了考虑作品的实用性之外,同时还会注重作品带给使用者或观众的感受,这种感受作用于感官和心理。也可以理解为设计与制作应在造型、材质、装饰等各方面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生活陶艺的情感功能,既有使用过程中因获得便利性而产生的愉快情绪,也有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基于材质自然属性而展现给人的美。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是光滑还是粗糙,是含蓄还是张扬,是繁复还是简约,生活陶艺总能带给人们愉悦和轻松。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改变,很多艺术馆、博物馆、学校、公共场所甚至家庭,都能见到生活陶艺的身影,这些陶艺作品让忙碌的上班族、调皮的孩子、年迈的老人,甚至智障群体,都能通过欣赏、制作陶瓷,寻找到找到生活本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