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地震时,我正与10多位美国朋友在宜兴一位紫砂艺术大师的工作室参观。随后,每天在电视节目和因特网中看到许许多多的救灾新闻报道,以及后来的地震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家属,经历悲惨场面的救护人员,可能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的新闻报道。
一个人在感受强烈的悲痛和压抑时,需要哭出来、说出来...。总之,内心的负面情绪需要宣泄出来,而陶艺正是心理辅助治疗的最佳手段之一。众多的中国陶艺家们都可以为灾区同胞心理治疗出一份力,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笔者的大地陶艺中心位于北加州硅谷。这里是全世界的高科技中心,但也是一个文化荒漠。陶艺工作室学员,有不少是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患者。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称精神治疗,是指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师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病患者进行帮助,疏导对方心理压力或人格障碍,使其恢复心理平衡,保持精神健康的过程。
在美国,心理咨询(辅导)与治疗系统相当完善。不仅有常规心理治疗医务人员和心理科治疗师(therapist),许多政府部门、军队也配备了心理咨询护工或心理咨询师(counselor)。他们主要医治心理或精神上有障碍的病人;而政府部门的心理咨询师,则服务于突发事件发生地周边心理冲击的受害者,如校园枪击案。
心理疾病患者有两大类:先天性精神病患者与后天性精神创伤。先天性智力障碍儿童又称特别儿童;后天性心理疾病患者又有长期环境压力造成心理伤害或突发事件引起的心理伤害两种区别。
喜怒哀乐原是人们常有的情绪变化。然而,当一个人因精神情绪受到强烈刺激,有挥之不去的悲痛、焦虑、抑郁、压抑和失眠等,长期无法恢复心理平衡,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被称为心理障碍。那就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或者说,此人精神状态基本健康,不是病人,而是心理学上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
经过心理学理论与治疗教育的专业人士用专门的方法对病患进行人格障碍、心理失常的治疗。其中包括改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或工作环境,用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一系列辅助治疗方法;例如:迁居旅游,体育运动、音乐舞蹈、阅读书写及绘画等造型艺术。也许可以说,陶艺是最有效的心理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柔软的泥土可以被动接受人为的改变、挤压、拍打、捏捶。人可以通过手掌,手指的活动,将内心的压力释放到柔软的泥土中去。玩陶的过程具有很大程度的即兴的因素,可以较好地释放内心的压力,达到心灵上的平静。
适度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的关爱(过度表达同情与关爱可能会使对方的自尊受到伤害),鼓励对方做自己想做的事物,鼓励学员思考平时喜欢的一些花卉,动物或物体,抒发内心的感受,鼓励学员画出自己希望用陶土制做的形象或使用现成的玩具,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案等等都可以。
陶艺教学着重从大脑到双手,从双手到陶土,从而达到心情疏导的制作过程,玩泥的过程,而不在于一件作品的完美程度。
1999年大地陶艺中心成立之初,有两位中年女性高科技工程师来报名上课,至今已有超过20年玩陶经历。其中一位还兼任部门主管。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她患上了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因而她想到需要做些其他事情来疏解心理压力。特别是在高科技不景气,公司需要让她决定部分员工解聘回家时,她的精神压力几乎冲破了极限,可当她踏进陶艺教室,就会觉得心情舒畅。
她说:做喜欢做的事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每完成一件作品她都会有种成就感。还有位年近六十的女性,她曾经担任加州某地县政府的犯罪科辩护律师。她的职责是为罪犯辩护,一个案件的输赢常常关系到一条人命的生死。三十多年来,案件辩护失败造成的挫折感常常使她倍感精神痛苦。最后变成了一个忧郁症病人,为了减轻心理压力,她在心理医师的劝导下选择了玩陶,后来她还报名参加了中国陶瓷文化旅游与交流活动。
很多儿童或成人,个性内向,不善交际,不善言辞,患有某种程度自闭症或轻微心理障碍。玩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陶艺中心曾经有过一个九岁的患有“多动症”的男孩。他母亲说他好动,坐不住,什么都学不进去,就是喜欢玩泥巴。
他来到陶艺教室后一言不发,抓起泥巴先做了几个人模鬼样的造型,一会儿又变成了房子,然后将它们捏成一个泥团;一会儿,又将泥团捏成一座火山,然后又用拳头将火山打成泥饼。一小时后,他好像什么都没完成。但我知道他玩得很高兴,他在用泥土叙述心中的一段故事,陶艺教室就是他心中的天堂。
下一篇:颠覆中启迪——新陶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