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⑦
发布时间:2021-12-08 浏览量:805次 来源:原创文章

大家在陶艺创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有技法方面的有材料方面的也有烧成方面的,为帮助小伙伴们突破瓶颈,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小Yi定期为你分享系列《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028.针眼是怎么回事,怎么解决?

 

A:陶瓷坯料中某些成分在烧成过程中被烧化并留下了孔洞,这就是针眼的形成原因。所涉杂质类别较多,小Yi只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

 

1)气载尘埃进入黏土内部,或者早在制作之前就附着在黏土外表面;

2)坯料配方中含有不干净的熟料或砂;

3)有些炻器坯料中含有品质较差的玄武岩颗粒,颗粒在烧成时熔融气化,并坯体外表面留下深褐色微粒状针眼;

4)拉坯时使用了海绵,或借助海绵润滑坯体,海绵很有可能会掉渣;

5)垫布残留麻纤维;

 

 

6)海绵等工具沾染的尘土或海绵颗粒,通常位于泥浆下层,可能会在烧成过程中穿透泥浆;

7)坯料包含多余的含碳物质,如褐煤。因此制陶用的黏土必须过筛,建议用含碳量较低的物质替换含碳量较高物质。

 

其它原因有:

8)揉泥方法不正确或没揉好。有可能在揉泥过程中将空气带入泥块内部。可借助割泥线将泥块切开,检查泥块中是否有气泡(揉制过的泥料内部气泡比没揉之前还要少);

9)练泥方法不对。如果练泥机搅拌刀片安装角度不合理,会将空气压进泥料中;

10)经冷冻的泥料在解冻阶段,泥料中充满小气泡;

 

 

11)使用未经练制的泥料。机械生产陶瓷产品时,遇由上述8、9、10及11条引发的坯体中空气问题时,建议用工具按压有针眼部位,特别是紧挨石膏模具面;

12)使用了回收泥;

13)烧成速度过快。烧窑速度太快时,从坯体内蒸发的气泡会穿破坯体表层;相反,当烧成速度较慢时,气体会从器皿表面排出, 不会对坯体造成伤害。

 

029.陶瓷烧成为什么会膨胀?

 

A:膨胀是指从已经玻化的坯体内排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进而导致器皿局部或整个器皿体积增大。因此素烧坯体基本不会膨胀,除非烧成温度过高,导致坯体熔融。一般来说,只有釉烧坯体才会膨胀,坯釉结合层将器皿表层牢牢封住,导致坯体软化、易碎。

 

有些时候,坯体膨胀位置会出现一些小气泡,我们称之为“起泡”。通常,只有熔融状态下的坯体才会起泡,例如瓷坯素烧温度太高,黏土达到熔融状态,坯体表层看上去比较粗糙,就像外表面蒙上了一层土屑。用较硬的物体敲打起泡部位时,气泡表皮会破裂并在其下方形成一个孔洞。

 

 

坯体外表面小气泡,原因通常是过烧所致。较大气泡成因可能是过烧,也有可能是烧成速度太快。大气泡通常是由于烧成速度太快导致。

 

可以把膨胀变形的陶瓷坯体砸开,以便观察和研究气泡出现在哪些部位。当气泡位置位于坯体中层时,说明烧成速度过快以致气体未能及时排出。

 

当孔洞位于坯体表层时,说明烧成速度过快,但其成因更有可能是过烧所致。有些时候,气泡里层颜色较外表面要深很多,当出现这种“黑心”或层理时,说明烧成过程中,坯体中心部位缺氧或热功到达坯体深层,挥发物未能彻底排尽。当黏土内部挥发物无法从已经熔融的坯体外表面排出时就会造成坯体膨胀。

 

 

在分析结果显示烧成速度过快时,应减缓烧成速度,特别是温度介于600-1000℃之间时,必须预留出足够时间,以确保坯体中的挥发物彻底排尽。

 

在此阶段,对于厚度约12mm的坯体而言,其最佳烧成速度为每小时100℃,烧制更厚的坯体时,必须将烧成速度适当减缓。需要注意的是:超快速烧成时,在温度达到1000℃之前需保温1小时。例如当窑温达到800℃时开始保温,之后的200℃必须缓慢地提升,因为挥发物排放周期很长。

 

 

含砂量较大的陶瓷坯料,其渗透性也较好。向质地细腻的坯料中添加窑砂可令坯料质地变得松散,以方便挥发物顺利排出。

 

烧成过程中保持通风很重要。同样的坯体及同样的烧成温度,电窑烧制比气窑烧制坯体更容易膨胀。原因是气窑内持续扩散的气流使窑炉中的坯体处于相对更好的通风环境。有时,一窑坯体会全部膨胀。

 

此时我们需要解剖问题器皿,弄清成因:气泡出现在坯体中层时(烧成速度过快所致)或坯体状态类似充气物体,气泡内布满小气囊,如同一块玻化海绵。采用气窑还原气氛烧成时,且当温度介于坯体内挥发物排出的范围时,与白色陶瓷坯料相比,红陶泥或有色泥料更易出现膨胀和起泡现象。

 

用密封性较好的大窑烧制器皿,坯体易起泡。采用气窑烧成时,强还原气氛也会导致坯体出现起泡,坯体中混杂的铁元素会还原气氛中熔融,并堵塞器皿外表面,陶瓷坯体在这一情况下极易膨胀起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