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⑧
发布时间:2021-12-17 浏览量:536次 来源:原创文章

大家在陶艺创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有技法方面的有材料方面的也有烧成方面的,为帮助小伙伴们突破瓶颈,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小Yi定期为你分享系列《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Q030.素烧时,坯体为什么会炸出?

 

A:炸出是指素烧时,小碎屑从陶瓷坯体内部炸出,或坯体破裂成小碎屑。通过深入检查坯体上的孔洞不难发现,这类问题通常是由泥料中的杂质引起的。

 

如果孔洞中央的细小物质呈白色,可在上面滴一滴稀释盐酸,当出现冒泡现象则说明该杂质含石灰类物质。实际上,炸出通常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因,或孔洞中的细小物质呈色多变(灰、褐或黑),就说明坯体中包含了多种杂质。

 

当坯体中含有黄铁矿粒子时,它会导致器皿外表面上出现斑点并炸出。当烧成温度达到600℃时,黄铁矿粒子开始膨胀,特别是一次烧成时或素烧速度较快时,膨胀的黄铁矿粒子极易导致坯体外表面炸出。

 

 

部分一次烧成的器皿,其釉料碎屑会喷出很远,并粘接在相邻坯体表面,斑点或孔洞的大小有时并不能反映其最初状态,因此无法通过它们来判定问题成因。球土中包含了好几种硫化铁成分,如白铁矿、二硫化铁(各种黄铁矿))及其分解物。白铁矿含量虽少,但几乎任何一种球土中都含。

 

该物质通常是黑色小颗粒,稀释盐酸对它起不了任何作用,当烧成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白铁矿通常会随二氧化硫一起燃烧。耐火黏土内部也包含黄铁矿成分,通常呈颗粒状或脉络状。耐火黏土中的另一种常见杂质为菱铁矿(FeCO3), 又名“泥铁岩”。尽管菱铁矿与黄铁矿外观相似,但前者只会形成黑斑,不会引发炸出。

 

 

菱铁矿在还原气氛状态下熔融成碎渣,并从坯体表层喷出或渗出。直径大于20目的玄武岩粒子,在氧化气氛下生成黑色以及深巧克力色玻化斑点,在还原气氛下,生成黑色玻璃状物质,其析出处留下孔洞,孔洞下方留下流淌的痕迹。

 

Q031.为什么生坯强度这么差?

 

A:陶瓷坯料中的黏粒组很大程度上影响生坯强度。一般来说,黏粒组可塑性越强生坯强度就越高。任何一种黏土抗裂系数都与生坯强度相关。以TA球土为例,其抗裂系数比EOBBY球土的抗裂系数高很多,因此其生坯强度也比EOBBY球土高。

 

因此,用一种球土、耐火黏土或高岭土替换另一种时,坯体生坯强度会发生很大改变。往一种坯料中添加可塑性非常强的球土,可有效提升生坯强度和可塑性。当质地粗糙的坯料或黏土粒子大小发生改变时,其生坯强度和可塑性会随之降低。

 

 

坯料中的熟料和砂或多或少都会混入杂质,这会对生坯强度造成一定影响。可以借助滤网对坯料进行检査:先称出一定量的坯料,再用目数更小的滤网过筛,看其质量损失多少。黏土可塑性易受气候和时间影响。

 

新矿开采的黏土可塑性较差。 需要更长的炼制或陈腐时间,使其充分分解。炼泥时间长短与坯体可塑性及坯体强度成正比,因此务必要保证足够长的炼泥时间。新制备好的,特别是经练泥机或球磨机研磨过的坯料,与已经储藏过一段时间的坯料相比,前者会降低生坯强度。

 

同理,与储藏过一段时间的泥相比,回收再利用的泥,可塑性和强度都不高。真空泥料的生坯强度比非真空泥料的生坯强度高10%。在器皿外形和器壁厚度都相同的 情况下,采用注浆成型法制作的坯体,相比比采用其它成型方法制作的坯体,前者的生坯强度明显高很多,原因是注浆形成的黏土粒子在压力作用下像卡片一样层层叠摞,相对更加致密。

 

 

坯料中加入膨润土,可提高坯体可塑性和生坯强度。与球土添加物一样,膨润土会提高坯体在干燥过程中的收缩率,对注浆泥浆的成型率造成不良影响,并延长坯料制备时间。而往坯料中添加碎尼龙纤维、或纸浆等纤维类材料可增强生坯强度。

 

这种混合了纤维的泥料特别适合制作厚实的器皿,不太适合制作拉坯器皿,因为修坯刀碰擦到泥料中的纤维。往坯料中添加1-5%的有机黏结剂,如阿拉伯树胶、马铃薯淀粉、糊精、糖浆或羧甲基纤维素钠,可有效提高生坯强度。

 

上述添加物会在坯体干燥过程中,结成一层蛋壳状硬皮。更好的方法是:在器皿表面上喷一层树胶或羧甲基半胱氨酸溶液,这两种物质会在干燥过程中结皮。彻底干透的坯体,其强度比半干的泥或干泥差很多。

 

当遇到生坯强度差而导致的问题时,首先要看是否比之前相同阶段的坯体更干。当坯体太干时,生坯强度会受影响,解决方法是延长干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