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⑬
发布时间:2022-02-11 浏览量:621次 来源:原创文章

陶艺创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有技法方面的有材料方面的也有烧成方面的,为了帮助小伙伴们突破瓶颈,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小Yi定期为你分享系列《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Q039.坯体烧成后的强度和脆度问题。

 

A:破碎并非突发性的,而是裂缝出现并缓慢延伸的过程。开裂和破碎有个起始点,这个点会对坯体造成一定的破坏性,例如原料特性、设计缺陷、受力最大的点或以上几个因素都有。

 

针对以上方面进行检测,检测后可知道造成坯体破碎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可看到开裂或破碎呈肋状或华纳线式,这进一步解释了裂痕开裂方向及延伸速度。还可获得以下几方面信息。

 

一块玻化的瓷砖从正中齐齐地胀裂成两截,因为受到弯曲力的影响,裂缝起始部位通常与器皿表面垂直,而其末端却向施力方向弯曲。陶瓷器皿外表面非常重要。有个现象十分有趣:从理论上讲,玻璃或陶瓷的强度是可以被测算出来的,但是测算结果与实际总有一定出入,有时候,其实际强度会比测算结果小200倍左右。

 

 

此外,通过对同类玻璃进行大量测试得知,其断裂负载传播速度惊人。上述现象印证了格里菲思微裂纹理论:所有玻璃都因受到外力影响而带有或宽或窄的裂缝,玻璃强度也因此取决于裂缝的数量及所受的重力,特别是玻璃外表面上的裂缝。这一理论通常情况下也适用于陶瓷器皿

 

由上可见,裂缝与坯体强度及抗热震性息息相关,如果可能,尽量去除坯体外表面的所有裂缝。最好趁坯体尚未干燥时进行修整(修整干坯有可能会在坯体表面形成细微的撕裂型缝隙)。之后再用湿海绵给修整部位补水,可将坯体上新出现的裂缝抹平。 借助刀具在坯体上挖洞或切割时,一定要用湿毛笔把孔洞及切口边缘涂抹光滑,因为刀具接触坯体过程中极易形成细小裂缝,而这些细小裂缝随后可能进一步延伸并发展为开裂或胀裂。

 

 

就上述特质而言,可将陶瓷与金属做类比:擦拭金属器皿表面有助于去除瑕疵并提高强度。釉料对陶瓷坯体强度影响极大。当釉面较为紧致时,坯体就像被罩上一层保护壳,其强度也相应增强。而当釉料处于受力状态时(如开片釉),坯体强度就减弱,通常情况下比不施釉坯体强度还要弱。

 

因此可以说,釉料虽能增加坯体强度,但开片釉除外。施釉坯体比不施釉坯体强度更高,因为前者表面上瑕疵(坯釉反应层会将大多数瑕疵抵消掉)被釉层遮挡,质地因而变得更加细密。

 

陶瓷器皿发生破碎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坯体表面裂缝不断延伸,直至达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破碎)。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注意到坯体所具有的强度。当坯体质地较为松散时(未施釉、孔洞较多),可以考虑施釉或者提高烧成温度,或往坯料中添加长石、霞石正长石、康沃尔石等助熔物质,通过以上方法可提高坯体强度。因为只有坯体达到玻化状态后才能拥有最高的强度。

 

 

如果一件未施釉的坯体强度较差是表面裂缝所致,那么有必要反思一下前期在坯体表面上所进行的处理措施,并将潜在诱因去除掉。有时,坯料内的窑砂不但会导致坯体(尤其是较小坯体)表面出现细小的裂缝,还会降低坯体的可塑性及生坯强度,坯体因此也极易开裂和破碎。

 

大件坯体干燥过程中生成的裂缝会影响坯体烧成后的强度。除此之外,装窑密度太大也会降低坯体强度。改变坯料或釉料中硅元素的含量会影响到坯体烧成强度。釉层厚度也很重要,务必保证坯体上各部位的釉层厚度均匀一致。

 

 

一般来讲,烧成温度较低、器壁较薄以及坯料中含有大量窑砂的坯体,强度都不会太高。以下几方面可令坯体具有最佳强度:

 

烧成温度较高(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引发坯体膨胀)、坯内的孔洞较少、装窑密度适中、坯体上的转折点较厚、施釉方法得当、施釉速度较慢且对坯体造成的压力较小、匀速烧成直至达到熔融状态。

 

当上述几方面诱因被排除,但坯体上仍出现开裂或破碎现象时,那么原因有可能来自原料本身或制作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务必多做分析、测验,直至将潜在诱因全部排除为止。